每次看完村上的書,總是想要寫點什麼,卻又寫不出來什麼。看了許多別人寫的書評各有千秋,尤其是豆瓣,上面的書評大多來自二十一世紀初,15年以前,好像就是說現在的人是不看書了嗎,不禁感慨時代的變遷啊。我記得好像是在且聽風吟裡面有一個優紀主義者說,書我只看死去的作者的書,因為這樣的東西才是值得去看的,經過時間的沉澱的。當然這沒錯,但是活著的作者,他們的作品可能更直接地映照出我們當下的焦慮、困惑與微小的希望。就像村上的書,那種難以名狀的氛圍,那種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感覺,或許正是需要我們在當下去體會、去嘗試捕捉的。
日本失落的三十年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有何區別呢?一個是經濟,一個是政治。從巔峰時期跌落到失落感與幻滅,所以村上的書中大多的意境就是失落與尋找,疏離與孤獨,一種淡淡的超現實主義。我,現在是21歲,一個大二的學生,說實話我有時候也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村上書裏那種“淡淡的死感”。 它不是聲嘶力竭的吶喊,而是一種近乎日常的、甚至帶著某種冷靜和克制的麻木或倦怠。這也是我喜歡村上的原因之一吧,或許也是文學跨越時空和地域的魅力所在。能夠在文學中找到共鳴,本身也是一種確認和理解自己感受的方式吧。
我會繼續讀下去的,大愛村上。
賦詩一首:
《滿江紅-大愛村上》
書卷讀罷,欲語卻,一時難求。看舊評,時光已遠,爾爾春秋。舊卷沉香時未沒,新篇入眼意相投。喜村上,筆下意氛氳,解煩憂。
失落感,尋覓久。疏離意,無來由。有幽夢依稀,隱隱漂流。廿一青春初涉世,不識塵世已識愁。是淡漠,麻木近乎日常,似輕舟。
2025.4.27 於晚自習教室,晴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