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出律

昨天去了月牙島野餐,這是我第一次跟我完全不認識的網友出去玩,而且還是個女的,她還帶了一個女的。還遲到了2個小時。這個世界正常人還是太少了,當然,什麼叫正常人呢?放眼望去,在我接觸到的人中,我似乎算是非常優秀的了。至少來說是積極向上,而且沒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。説回野餐,一共加起來不到20塊錢的野餐裝備,點上碳,架上烤盤,注好水,開始享受。

一轉身,就是大片的夕陽。像被打翻了的上帝的調色盤,將金黃、橘紅、緋紅、乃自淡淡的絳紫,毫不吝嗇地潑灑在天幕上。雲朵不再是單純的潔白或灰色,它們成了吸飽了光與色的載體,邊緣鑲著耀眼的金邊,內裡暈染著深淺不一的暖調,層層疊疊,如綢緞,似羽翼,舒展在無垠的畫布上,每一秒都在變幻著醉人的光影。而視線的焦點,那一輪落日,飽滿、圓融,像一枚巨大的、溫潤的琥珀,又似一顆燃燒到極致後歸於沉靜的火球。它不再是白日里那刺眼的光源,此刻的它,光芒變得柔和、醇厚,帶著一種莊重的、告別的意味。它緩緩落下,周遭的一切彷彿都靜止了,只剩下這宏大而靜美的畫面。我坐了下來,戴上墨鏡,讓小龍給我照相。

這是春天的夕陽阿!我們00後也是春天的一代吧!或許我們是第一次站在溫飽線之上,開始普遍地、集體地仰望和叩問精神結構的一代。父輩們或許仍在為生存奔波,而我們,從出生起就浸潤在信息時代的浪潮裡,物質匱乏不再是首要的焦慮。這使得我們有了基礎,去思考「我是誰」、「世界該怎樣」、「生活的意義為何」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。康德所言的「啟蒙」,即運用自己理性的勇氣,在我們這裡似乎有了更廣泛的土壤。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資訊工具去了解世界,去學習,去比較,去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。從這個角度看,這是最好的時代,給予了我們思考的空間與資源。我們其實被教得很好,學校、家庭乃至社會輿論,都在灌輸著一套理想化的準則:誠實、守信、勤奮、遵守規則。我們被教導要成為一個「好」的個體,嵌入某個既定的、看似完美的秩序中。但當真正接觸到社會,卻發現屁用沒有。世界的運作邏輯遠比課本複雜,甚至充滿矛盾。曾經被讚揚的「遵守規則」,轉眼間就可能被貼上「不知變通」、「死板」的標籤。這樣,薩特所描述的「自由即詛咒」在我們身上有了新的體現:選擇看似無窮,但每條路似乎都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潛在的陷阱,真實的自我在迎合外界期待與內心掙扎中變得模糊。資訊的泛濫並未必然帶來清明,反而可能加劇焦慮與迷失。從這個層面說,這也是最壞的時代,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,讓我們過早地體會到一種幻滅感。我們何嘗不是另一個狄更斯筆下的卡頓呢?

烤到一半,她講起了八卦,她的八卦也太多了!從男同喜歡她講到約炮大師。簡直像個開了閘的水庫,源源不絕。話題從班裡無縫切換到朋友圈,再到她聽說的、不知道哪裡來的各種傳聞。我們手裡的烤串都快涼了,她還意猶未盡。令我大開眼界。或許這也是交友的意義之一吧,她跟我是完全不同的人,無論從見識還是性格,朋友圈抑或是生活方式,都完全不同。如果我們的朋友都跟自己一模一樣,那世界該多麼單一和可預測?正是因為接觸到像她這樣的人,我才能窺見另一種生活的樣貌,接觸到我原本永遠不會關心、甚至不會知道的領域,映照出我自身視野的侷限,也像一扇窗,讓我得以望見一個更廣闊、更充滿煙火氣、也更…嗯,八卦的世界。

那日晚上我写了一首诗《春日出律》:

欲闖又逢春,

邀君綠野中。

心循新舊跡,

百感仰晴空。

2025.4.20上午於大學激光實驗室,晴